货币政策“精准施针”渐成常态
作者:中国证券报 来源:中国证券报 发表时间:2018/4/26 8:59:15 浏览:次
从4月25日起,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部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。本该提振市场情绪的置换降准,在市场翘首以盼之下,资金面却呈现出较为紧张的态势。有观点认为,货币政策基调已有所转变。事实上,货币政策的基调并未改变,但微调的可能性在加大。需要注意的是,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不仅仅体现在流动性的“松”或“紧”上,也会更多体现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上。所谓“猛药”会逐渐减少,就像老中医扎针灸一样,“精准施针”料成常态。
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,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,注重引导预期,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,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。此次会议的表述与此前政府工作报告中“管住货币总闸门,保持广义货币M2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”的表述有所区别。可以预期,在确保金融市场不会有流动性风险的基础上,货币政策操作或呈现出中性偏松迹象。
此前在金融去杠杆情况下,货币政策很难有所放松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表示,2017年非金融部门杠杆率仅略有上升,公司部门杠杆率有所下降,金融部门内部控杠杆取得阶段性成效。这也可从侧面说明,过去“紧货币”+“紧信用”的组合或可转变为“稳货币”+“紧信用”组合。不过,货币政策没有大幅放松的必要,以免造成市场资金空转和脱实向虚的情况增多。
在未来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,可从几方面把握以稳定市场。
首先,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,既防止流动性偏松,也把握好金融调控的节奏和力度,防止流动性过紧。在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时,要注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,给市场以稳定的预期。同时,要加强政策协同,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。
其次,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。合理安排工具搭配和操作节奏,“削峰填谷”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。年初以来,央行通过CRA、MLF、OMO、定向降准、置换降准等方式维护流动性稳定,收到明显效果,有助于市场形成合理的利率预期。同时,要妥善利用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,适时适度预调微调,加强流动性管理。
再次,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时,要发挥结构引导作用,强化市场预期。在构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之时,会带来基础货币供应节奏不稳定、供给工具不确定等问题,应通过创新型工具向市场注入流动性,防止引发市场的紧张情绪,导致资金面和利率出现较大波动。同时,进一步督促金融机构健全内控制度,增强自主合理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。
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。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相辅相成,今年经济或呈现前高后“稳”态势,无需担心大幅下行风险,不需要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、追求经济增速。